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湖湘文学

湖湘文学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假少爷回村后,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> 第376章 以夷制夷

第376章 以夷制夷(1 / 1)

但他心中的信念并未熄灭,只是变得更加深沉。他带去陕西的,除了简单的行装,还有那套他主持编纂的《度支新则》,以及那支象征着初心与标准的竹筷。

马车辘辘,驶向未知的西北。姜淮知道,陕西布政使任上,他将面对与京城截然不同的挑战,边防压力、民生凋敝、民族矛盾。

这或许是一个更为棘手,却也更能让他远离朝堂纷争、专注于地方治理的舞台。

他并未因贬谪而消沉,反而开始在心中勾勒治理陕西的蓝图:如何整饬军备以固边防?如何招抚流民以垦荒田?如何开源节流以纾财政?

京城的风暴暂时远离,但姜淮的故事并未结束。他只是转换了一个战场,他那一身铮铮铁骨与经世济民的抱负,注定将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,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
他的改革理想,如同深埋的火种,等待着下一次燃烧的时机。

……

车轮碾过黄土官道,将京城的繁华与纷争远远抛在身后。

姜淮抵达陕西时,正值深秋。眼前的景象,比奏章上的描述更为触目惊心:赤地千里,饥民塞道,边堡残破,整个省份仿佛在苦难中喘息。

陕西官场对这位“贬谪”而来的前户部侍郎,态度复杂,多以观望为主。

姜淮不以为意,到任第三日,便连下三道政令,点燃了“三把火”:

《垦荒令》,宣布所有无主荒地,无论流民、边军、乃至蒙古归附部落,皆可认领垦殖,三年内免征赋税,官府提供种子、农具。

此举旨在迅速恢复生产,安置流民,稳定社会。

《整军令》,严厉整顿卫所,清退老弱,补发拖欠军饷,修缮边墙烽燧。

他亲自巡视各边堡,与士卒同食,严惩克扣军粮的军官,军心为之一振。

《通商令》,有限度地开放与蒙古部落的边境贸易,以茶叶、布帛交换马匹、毛皮,既缓和边境冲突,也为困窘的财政开辟新源。

这三把火,把把烧在陕西的痛处,没有空泛的口号,只有切实可行的措施。

然而,每一项都触动了原有利益格局,《垦荒令》触及地方豪强圈占的土地;《整军令》让喝兵血的军官利益受损;《通商令》则让把持传统贸易路线的官商利益集团不满。

阻力很快出现。边境一支蒙古部落受其他势力挑唆,借口贸易不公,大举寇边,劫掠刚有起色的屯田点,形势危急。

多数官员主张紧闭关口,调兵征剿。姜淮却力排众议,认为大军征剿耗费巨大,且未必能根除,反而可能激化矛盾。

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只带数十名亲随,亲自前往蒙古部落营地谈判。

在刀枪环伺的蒙古包中,姜淮毫无惧色。他没有以天朝上官自居,而是以平等姿态,与部落首领分析利害:

“互市通商,贵部可得急需之茶布,我方可获良马皮毛,本是两利。

今若刀兵相见,商路断绝,贵部冬日何以御寒?何以换取粮食?岂非让背后挑唆者坐收渔利?”

他精准的语言,通过通译、对草原物产的了解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,竟说服了那位以勇悍着称的部落首领。

双方重新划定贸易规则,约定互不侵犯。姜淮甚至承诺,若该部能协助维护边境安宁,打击其他寇边者,可获得更多贸易优惠。

此消息传回,陕西官场震动。他们没想到,这位文官出身的布政使,竟有如此胆识与手腕。

一场可能的边患,被消弭于无形,还意外地获得了一支“盟友”力量。姜淮“恩威并施、以夷制夷”的策略初显成效。

经此一事,姜淮在陕西的威望初步建立。他得以更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政策:

他引入在户部时试验的“复式记账法”,整顿陕西藩库,使得账目清晰,大大减少了贪腐。

他借鉴“火耗归公”的经验,在陕西尝试将部分非正式征收,如“脚价银”、“鼠耗米”,规范化、透明化,减轻百姓负担。

他大力兴修水利,推广耐旱作物,将江南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陕北。

数年下来,陕西面貌悄然改变:流民渐次归田,边关烽火稍息,府库虽未充盈,却也逐渐摆脱了入不敷出的窘境。

他不再仅仅是一个“理财能手”,更展现出了卓越的地方治理能力和灵活务实的政治智慧。

然而,姜淮并未满足于一省之安定。他时常登高东望,目光仿佛要穿越千山万水,回到那权力与风暴中心的京城。

他知道,陕西的治理经验固然宝贵,但帝国的根本问题,土地、财政、漕运、军制,依然悬而未决。

他在陕西的所作所为,更像是一种“试验”,为他日可能重返中枢、推行更彻底的改革积累着资本与经验。

他将在陕西的见闻、施政得失、以及对边防、民族问题的思考,详细记录下来,不时通过密折上奏皇帝。

这些奏章,没有激烈的言辞,只有冷静的分析和务实的建议,如同涓涓细流,持续不断地影响着皇帝的认知。

在西北的风沙中,姜淮的但他的眼神却愈发深邃、坚定。

他像一头暂时蛰伏的雄狮,在边陲之地磨砺着爪牙,积蓄着力量,等待着风云再起、重返朝堂的那一刻。

他知道,那场关于帝国命运的改革,远未结束,而他,注定还要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
……

姜淮在陕西的政绩,如同粗糙巨石经过精心打磨,逐渐显露出温润而坚实的光泽。

边境的暂时安宁、流民的初步安置、财政的略有起色,让他在这个贫瘠的西北省份站稳了脚跟,也让他“能吏”之名以一种更扎实的方式传回朝廷。

然而,他并未沉溺于一隅之安,西北的风沙砥砺着他的筋骨,也磨砺着他的目光,让他对帝国的顽疾有了更切肤的认识。

姜淮深知,政策的延续性至关重要,不能系于一人之身。他在陕西任上,格外注重培养人才。

擢升实干者:他不拘一格,提拔那些在垦荒、治军、理财中表现出色的中下层官员,无论其出身背景,形成了一支执行力较强的骨干队伍。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