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羽语气平静道:
“百家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,但是百家的知识并没有随之消失。”
“就拿诸子百家中的农家来说,如今的户部,就拥有农家的相关书籍。”
陈羽说着,从身前桌子的抽屉中,抽出来了几本书,继续道:
“这个是我当时为了培育土豆,从而找购买的农书,后面表明身份之后,又找老夏在户部借了几本手抄本。”
“农家的理念、思想没有了,但是知识还在。我就是依靠着这个知识,开始了土豆培育工作。”
“而这其实是相对的,当农家有了知识之后,再给他们一个平台发展,随着时间的流逝,学习农家的读书人定然会越来越多,那么到时候多到一定程度,就会形成农家的新理念、新思想。”
“当然这个新生成的理念和思想,和千年之前百家时期的肯定有所差别,但这其实不是很重要,毕竟,这个时代生成的,定然是贴合这个时代的农家理念、思想。”
“时代在发展,各个领域都应该思变!”
“到时候,农家有了思想、理念,那么再借助平台传播,假以时日,能够在天下占据一席之地的农家,就又会活跃到历史上舞台上。”
“因此,农家并没有消亡,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蛰伏起来了而已,其余百家皆是如此!”
这一番话入耳,朱棣与夏原吉皆是一怔,脸上的神色瞬间凝固。
方才还沉浸在重兴百家难如登天的愁绪里,此刻却像是被突如其来的惊雷震住,一时竟说不出话来。
片刻后,朱棣率先回过神,眼神里还带着几分未散的怔忡,他伸手从桌案上随意拿起几本泛黄的农书。
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时,动作还有些僵硬,可当他翻开书页,目光落在那些记载着农耕技艺、节气规律、作物培育的文字上时,原本凝滞的眼神骤然亮了起来,指尖翻动纸页的速度也渐渐快了些,连呼吸都不自觉地急促了几分。
书页间,小到农具的改良方法,大到因地制宜的耕作体系,字字句句都是农家学说的精髓。
这不是零散的只言片语,而是有理论、有实践、能落地的完整知识!
朱棣越看心越热,胸中的沉闷一扫而空,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激动。
有了这些农书作为根基,农家便不再是无源之水,只要召集农人、士子研习整理,再辅以推广实践,农家学说定能重新焕发生机,真正重兴于世!
一念及此,朱棣猛地合上书,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形。
农家能靠着典籍振兴,那其他百家为何不能照葫芦画瓢?
只要派人四处寻访散落民间的有关百家的知识。
或许是墨家的工匠技艺录,或许是法家的治世策论,或许是道家的养生修心之书,将这些典籍搜集整理、校勘完善,再为每一家学派搭建传承的脉络,吸引士子研习,百家之说何愁不能复兴?
等到百家真正兴盛起来,天下的读书人便不会再只盯着儒家的四书五经。
他们会循着不同的学说方向求索,有人愿学农家深耕田野,有人愿学法家匡扶吏治,有人愿学墨家巧思造物……
如此一来,原本被儒家独占的读书人资源,自然会被百家分走。
就像一块完整的大饼被切成数份,儒家再难垄断。
而读书人被瓜分,儒家赖以维系的舆论话语权,也必然逃不开同样的命运。
从前,天下舆论尽在儒家士子口中,他们以儒家理念评判是非、议论朝政,皇权时常受其掣肘;
可当百家子弟也能凭借学识发声,各家学说各抒己见,儒家的声音便会被稀释,再也无法一家独大。
到那时,皇权便能从容调配各家舆论,将被儒家占据千年的话语权重新夺回来,这桩压在他心头许久的大事,便真的能成了!
一旁的夏原吉见朱棣神色大变,从最初的怔忡到后来的激动,再到此刻眼中的笃定,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关键。
原本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,心中也泛起一阵波澜。
或许,重兴百家的希望,真的就在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的知识里。
陈羽吃饱喝足之后,有些困了,坐在座位上打了一个哈欠。
自上一次和海外商人进行过交易后,他获得了许多大明没有的作物种子。
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番薯,而他要做的自然就是将这些作物种子进行培育。
其实这些任务,不用他本人亲自完成。
交给朝廷的户部由专人培育更好,但谁让当时并不知晓夏原吉的真实身份就是朝廷的户部尚书。
否则,这种累人的差事,依照他的性格,绝对不会去做。
不是说怕麻烦。
毕竟这个时代的娱乐方式,实在是过于匮乏。
每天抽出一些时间,浇浇花、养养作物,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。
唯一的难点就是他没有培育农作物方面的知识储备。
他前世是历史系高材生,而不是什么农业系高材生。